“入世”后的中國經濟所發生的變化值得評說與議論。還記得在2006年中國“入世”5周年的時候,國內學術界正流行一種所謂“經濟安全論”,那些諸如“祛魅外資神話”或者“中國經濟安全已經達到了建國以來的最危險時期”等言論正甚囂塵上,不少人開始對中國“入世”進行隱含的批判,也讓更多的人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前途憂心忡忡。我在那時發表的紀念中國入世5周年的文章中曾公開批駁這些觀點。再5年過去了,今天重讀那時的短文,觀點沒有改變。 “入世”1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了它原有的發展勢頭,沒有像大多數人當初擔心的那樣,“入世”很可能是未來中國經濟迎來災難的開始。但今天人們對中國“入世”的各種評論與5年前大有不同,更顯積極和正面。WTO總干事說,中國“入世”后的成績可以打A+。中國商務部的官員說中國“入世”十年來我們的貿易總額翻了6番,修改了3000多個法律法規,我們的人均GDP從800增加到了4000美元。不僅如此,十年來中國在汽車、電訊、銀行、農產品市場以及出口等領域進行的開放以及解除政府管制的成就正在得到恰當的評價。這是認識上的進步。 不過,評價中國經濟“入世”后取得的成就,應不著重于出口擴張,而應該關注進口增長和國內市場的開放程度。“入世”后中國的出口保持了它原有的擴張模式,甚至在2005年以來人民幣升值累計達35%之后,中國的出口勢頭也沒有受到阻擋。“入世”的影響程度似乎有限。“入世”真正改變中國經濟的是在進口和開放國內市場方面。即使對于我們個人,這十年來從“入世”中獲得的最大好處并不在于出口擴張創造了就業這一方面,而更多在于進口和開放國內市場帶給我們國人的福利改善。 不難懂得,“入世”意味著我們要有更多的降低關稅、便利外商投資和開放國內市場的承諾。作為消費者,我們這些年來(特別是過去5年)正在享受著“入世”帶給我們的福利水平的巨大改善。經濟學家把這樣的福利改善歸結于進口關稅的下降、更多的進口品和更多與更好的服務供應商。不是嗎?在過去5-6年里,小汽車在中國城市的家庭獲得了迅速普及。中國的消費者今天可以在超市購買到便宜的進口水果和食品,不出國門可以享受國際奢侈品帶來的滿足,可以第一時間買到世界最先進的電子產品和視聽服務,可以看到更多的好萊塢大片,可以在國內與全世界的著名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之間進行選擇。在WTO的框架里,我們還將會成為全球著名的電訊運營商的客戶。我們的福利因為這些而改善。 “入世”沒有改變、而是加強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路線,這是經濟學家沒有料到的。我曾經說,中國入世給經濟學家帶來的最大挑戰是經濟學家所有的預言都錯了,所有的擔心都多余了。所有的估計和測算都保守了。比如說,在1999-2000年前后,即使那些最大膽的估計,也只是預測說,到2005年,中國的貿易總額能達到6000億美金的規模,就是奇跡了。因為在2000年,中國的貿易總額不過只有3700億美金,而且在1996-2000年的5年間,這個貿易數字幾乎沒有什么變化?蓪嶋H上2004年中國的貿易規模就超過了1萬億,而2007年達到2萬億美元。讓經濟學家汗顏。 經濟學家錯的不在于他們不懂得入世可能會帶來共贏的競爭,而在于他們對中國適應和應對這樣的競爭信心不足。不僅經濟學家,即使中國政府自己看起來也低估了自己的學習和應對的能力。中國經濟“入世”10年的成功轉型再次讓我們看到了開放市場和參與全球競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中國人其實不怕競爭,但中國人總是低估自己的競爭能力。“入世”10年提振的就應該是我們開放市場和參與競爭的自信心。我們必須承認,當今中國經濟里面,我們每個人都成了競爭者而不是守衛者,可能這才是中國人和中國經濟略勝一籌的地方。